你的位置:大毫客 > 新闻动态 >

    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前言
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孟庆山奉命秘密前往冀中。

在这里,他组织敌后抗日武装,创建了河北游击军。

这位在冀中大地书写了传奇,麾下十万人马的抗日名将,在1955时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
昔日战友们都觉得他最低也该是中将,孟庆山却说:知足了。

出身贫寒,投身革命

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,军区准备为干部进行授衔。

孟庆山是宁都起义后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,红军时期当了团长,经历过长征。

抗日战争时期,他创建了河北游击军,拉起了十万人马,对开拓与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昔日的战友、老部下们都说,以孟庆山的功绩和贡献,至少也该是个中将。

然而他本人对此却淡然置之。

“过去数十年,我与战友们并肩作战,历经生死。遗憾的是,不少战友都没能亲眼看到胜利这一天。相比之下,我能活到今天,心里已经非常感激知足了。”

孟庆山一向是如此的。不论是怎样的命令与任务,他总是全力以赴。

无条件服从,无私奉献,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位置。

很多人对孟庆山的名字并不熟悉,但在冀中地区,他可是响当当的抗日名将。

1906年5月,孟庆山出生在河北蠡县一个贫穷的农家。

一个八口之家,赖以生存的却只有两亩贫瘠的土地,以及两间摇摇欲坠的旧屋。

生活之艰辛,可见一斑。

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家中兄弟几人只有一条破棉被,常常在冬夜里被冻醒。

自七岁起,孟庆山就开始帮着家里拾捡枯枝、挖掘野菜。

无冬历夏,小小年纪的他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生计的重担。

有一年除夕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白菜馅饺子,迎接新年。

这是他们一年之中,难得能吃上白面的日子。

却不料地主突然闯进门来逼债,“债都还不上,还能吃得起饺子?”

说罢,抄起那盆刚刚包好的饺子就走了。

年幼的孟庆山紧跟在地主身后,一边哭一边哀求,可那盆饺子还是被地主倒进了猪圈里。

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孟庆山心底,即使到了晚年,他还是常常提起。

但或许那段岁月的艰辛与不公,也在后来激励他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
1924年,京津冀地区接连遭受天灾。

六月以前大旱,六月后大雨连旬不止,农田作物尽数被淹,大量民宅被洪水冲毁。

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。先是遭受饥荒,缺衣少食,后又有军阀混战,频繁征收军费。

那一年孟庆山十八岁,为了养家糊口,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,到天津去打工。

1925年,“五卅”运动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浪潮,天津亦不例外。

天津地委引领各行业工人纷纷组建工会,天津总工会应运而生。

然而天津的六大纱厂之一,裕大纱厂在建立工会的过程中,遭到了日本资方的阻挠。

日本人表面答应了工会提出的一些要求,暗地里却勾结军阀势力,企图以武力镇压。

这一行径无疑激怒了广大工人,裕大纱厂工会宣布全面罢工。

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了冲突,附近纱厂的工人门也自发赶来帮忙。

那时孟庆山正在天津裕丰纱厂工作,也积极参与了这次罢工运动。

在经历了罢工运动的挫折后,孟庆山毅然北上,到北平报名参军,成为了冯玉祥麾下西北军的一员。

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,孟庆山很快当上了副营长。

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失败,孟庆山所属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。

1931年2月,蒋介石命第26路军到江西“剿共”。

对这种内部倾轧、兄弟相残的做法,第26路军的官兵们感到愤慨不满。

因此在向江西进发的过程中,他们故意放慢行军速度,拖延时间。

九一八事变之后,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的热情高涨,民众和军队中要求抵抗日本侵略、保卫国家的声音日益强烈。

第26路军的官兵迫切希望能够返回北方前线,抗击日寇。

然而这一请求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。

1931年12月,第26路军中的爱国将领不堪忍受蒋介石对日妥协对内打压的政策,发动了一场宁都起义。

约1万7千余名官兵脱离了国民党,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。

峥嵘岁月,坚定无畏

加入红军队伍后,孟庆山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。

但由于战事紧迫,他只在红军大学学习了半个月,就被紧急派遣至前线。

不久后被调至第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一团担任副团长,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,屡建战功。

在乐安战斗中,孟庆山英勇无畏,一马当先,却不幸在冲锋时腰部中弹。

红军各部队在激战过后还来不及修整恢复,蒋介石的第四次“围剿”就开始了。

孟庆山率领的第21团,当时驻扎在蛟湖村。

这是个小山村,地形不利于大部队的机动与展开,情报的缺失也让部队对敌军的情况一无所知。

雪上加霜的是,他们与师部的通讯联系完全中断,无法及时获得上级的指令与增援。

团部内气氛紧张,决策陷入僵局,又忽然在附近发现了敌军活动的迹象。

孟庆山提出向附近兄弟团20团求援,可20团的情况也没比他们好多少。

简陋的草棚里烛光摇曳,映照着众人凝重的脸庞。

时间紧迫,情况不明,孟庆山知道,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胜败的关键。

于是,他果断提出了自己的计划:

“我们必须立刻掌握敌人动向。我提议,由我带领一小队,乔装潜入蛟湖,侦察敌情。”

当时,20团的团长是杨得志上将,指挥风格一向是勇猛果敢。

可是听了孟庆山的计划,他也不由脸色一变。

在对敌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深入虎穴,这无疑是一步险棋。

可他看向孟庆山,那双眼中满是决绝,显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。

孟庆山清晨带队出发,午后便带着情报返回。

依据实地侦察得来的信息,他很快就制订出一套周密的作战方案。

拂晓时分,孟庆山亲自指挥全团出击,趁着敌人尚在睡梦之中,打了一个漂亮的突袭战。

天刚亮,红军第三军团向蛟湖区域推进,战斗态势瞬间明朗。

此役,红军不仅成功消灭了装备精良的敌军第52师,还生擒了52师师长李明与59师师长陈时骥。

随着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役的帷幕拉开,孟庆山被调至三军团司令部担任参谋。

战火不绝,他几乎每日都跟在总指挥彭德怀身边,亲临前线,侦察敌情,部署战略。

然而随着红军控制的区域不断缩减,战斗人员损失惨重,基层指挥体系面临严峻挑战。

鉴于此,孟庆山又被调往军团干部队担任队长,负责培养指挥人才。

随后的两年里,孟庆山始终奋战在第一线,不仅参与指挥,更亲身投入战斗。

六次负伤,见证了他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。

长征时,孟庆山带着一身的伤病。

对于多次负伤的他而言,翻雪山过草地几乎就是生死考验。

翻越夹金山的时候,孟庆山因长时间的饥饿和体力透支,昏厥掉进了刺骨的雪沟里。

幸亏战士们发觉,合力将他从雪沟中救出。

过草地时就更是艰险,草地里布满泥潭,里面都是淤积的黑水。

孟庆山腿上的伤还没完全好,因长期接触污水,伤口发炎,疼痛难忍。

但他依然拖着虚弱的身体,凭着顽强的意志,去寻找失散的战士。

走出草地后,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。

潮湿的环境和雨水让孟庆山腿部的伤口情况恶化,溃烂加剧,甚至生出蛆虫,痛苦难以言喻。

当时条件恶劣,他只能咬着牙自己清理伤口,将蛆虫用刺刀挑出来。

有一天,领导向大家传达了组织的决定:

由于队伍中的伤病情况,一部分伤病员需要在当地安置休养,而孟庆山的名字也赫然在列。

听到这个消息后,孟庆山断然拒绝:

“我不接受留下,只要还有一口气在,我就要跟着部队走!”

就这样,孟庆山拖着一身伤痛,坚定地跟随着大部队的步伐,未曾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。

终于,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难跋涉与生死考验,1935年10月19日,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。

重回冀中,功勋卓著
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中国进入了抵御外侮的关键时期。

面对严峻的战局,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高瞻远瞩,迅速作出战略部署。

当时正在抗大学习的孟庆山,接到命令后就立刻启程前往河北,建立抗日根据地。

抵达白洋淀地区后,孟庆山立即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。

他不仅在冀中建立了党员游击训练班,还着手组织和培训地方武装力量,为后续的大规模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骨干力量。

不到一年的时间,冀中平原上规模宏大、组织严密的抗日武装,就在孟庆山的领导下成功建立。

河北游击队有十万人之多,是冀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抗日武装,也是华北敌后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作为司令员的孟庆山,不仅负责战略规划,更亲自参与了一线指挥。

河北游击军在孟庆山的指挥下,巧妙运用游击战术,与日寇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展开了较量。

游击军灵活机动,善于利用熟悉的地形发动突袭,不给敌人喘息之机。

这种作战方式在大庄、三台等地取得了显著的战果,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,还极大地提振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斗志。

1938年初,河间城陷落敌手,日军施暴无度,人民生活水深火热,苦不堪言。

孟庆山率领近两万名战士,断敌援路,将河间城围得水泄不通。

然而城墙坚固,游击军的装备条件又十分有限。

城内的日军紧锁城门,避而不战,缺少重武器的游击军也很难攻破。

深夜,孟庆山在指挥部内思考对策,突然回忆起了童年时的一个游戏——“起花”。

孩子们调皮,放烟花时故意绑几块小砖头在上面,这样烟花燃尽后,落地时也会发出声音。

灵光一闪下,孟庆山次日即召来花炮制作的工匠,将传统花炮改造成棒槌的形状和大小。

然后在花炮的尾部绑缚数根秫秸,以此来固定手榴弹。

这样一来,原本只适合短距离地面爆破的手榴弹,可以借助花炮的动力,直接飞进城中炸敌。

实验成功,欣喜不已的孟庆山立刻召集周边花炮工匠,五天就制得了数十车“起花炮”。

午夜时分,部队悄然就位,随着孟庆山的一声号令,所有的“起花炮”同时飞向城内。

如火星拖尾,呼啸着划破暗夜,顿时燃起一片火海。

城中的日军完全没料到游击军手中还有这样的武器,惊恐不已,混乱中纷纷夺门而逃。

此役不仅夺回了河间城,还一举毙伤敌伪五百余人,缴获了大量枪械弹药,可谓战果累累。

日本兵败投降之后,孟庆山被任命为冀中第九军分区的司令。

艰苦的条件与多年的战争洗礼,导致孟庆山的身体一直不好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肺气肿等病症频发,时常呼吸困难。

再加上多次负伤,总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,一身的旧伤也时常发作,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工作。

身边的战友、同事、家人多次劝说,可他总是放不下工作。

直到周总理知道了他的身体状况,安排他到北戴河去疗养,孟庆山这才答应。

尽管长期被健康问题所困扰,孟庆山在荣膺开国少将之后,又回到河北军区坚守职责。

然而,长年累月的积劳成疾,终究是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伤。

1969年的除夕,孟庆山突发严重脑血栓。

2月17日,因抢救无效,孟庆山于天津与世长辞,终年六十三岁。

遵照周总理的安排,孟庆山的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,以此缅怀这位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毕生精力的革命将领。

参考文献

[1]孟速.怀念父亲孟庆山[J].共产党员(河北),2020(03):50-51.

[2]香茵.冀中名将孟庆山[J].乡音,2010(11):28-30.



 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大毫客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